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提到了为脱贫攻坚作出贡献的企事业单位,农村广大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人员、志愿者......听到这里,刚过50岁生日的钟云雁倍感欣慰和荣幸,因为他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1997年,钟云雁部队转业后到柳江区人民医院保卫科工作,现任副科长。从2008年开始,他就成为了医院农村工作的"专员",2010年派往土博镇水源村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负责扶贫、乡村建设、发展等各项工作。2018年开始,随着国家脱贫攻坚的进一步推进,钟云雁被派往新的挂点帮扶村——三都镇龙兴村,成为了千万扎根农村脱贫工作队的一员。一到龙兴村,他就赶紧把情况摸了个透,当时全村有25户贫困户,钟云雁根据他们的情况制定好帮扶计划并向医院领导汇报,院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根据他制定的帮扶计划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提供各项保障。有了医院的支持,钟云雁对脱贫攻坚充满了信心,但同时也认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一边是单位的重托,一边是贫困户们的希望与未来,钟云雁时常会觉得自己像一根扁担,再难、再重,他也要凭着一名党员和退伍军人的坚毅挑起这副重担跑到终点。
从2018年开始,他的"家"就安在了三都镇龙兴村委,每天与村干部们同吃、同住,从白天工作到深晚,全身心地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偶尔周末能回家看看女儿,感谢妻子对家庭的照顾与付出。星期一一大早,他就得驱车从市区赶往三都镇,先到镇里汇报工作,领工作任务,再回村委与干部们一起落实,然后走村入户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儿地干,时常要忙到深夜,周而复始。
说起脱贫工作的"苦与累",钟云雁感触颇深。他说,真正的"苦与累",不是每天从早忙到晚、走村入户的奔波、长期与家人分开,而是辛苦付出得不到贫困户认可的"心累"。扶贫工作有一句口号"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有些贫困户扶不起、穷依旧,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勤劳实干的行动。这是扶贫工作中比较突出和普遍的一个问题,钟云雁当然也不可避免的碰到。那怎么办?钟云雁想不出什么"聪明"的办法,那就只能靠"笨"办法。先是说。跟扶贫对象掏心窝子地说政策、说好处、说前景......自己说不通就请村干部、与扶贫对象结对的医院领导、扶贫对象的亲戚朋友一起来说,说通为止;二是跑。产业扶持要跑,为了让贫困户养鸡脱贫,他去买鸡苗、送鸡苗,扶贫户有不懂的,他就跑去学,然后再来教。鸡要大了要卖,他也跑前跑后的去帮着完成销售;健康扶持也要跑,为身患残疾的贫困户办理残疾证,落实残疾补贴;危房改造更要跑,跑指标、跑手续、跑材料、跑施工等等;扶贫户家里有什么事儿,他也是第一时间就跑去协调解决。钟云雁的这些"笨"办法还挺管用。到2018年底的时候,龙兴村贫困户的生活开始有了变化,有的靠养鸡增加了收入,有的开始起新房了,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愿意跟着钟云雁一起努力脱贫了。
到2019年,脱贫工作开始见了成效。25户贫困户通过产业扶持,养鸡、种玉米、种葱花,国家低保政策扶持等措施增加了收入;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子女教育等"两不愁、三保障"工作也同步推进,当年11月初,25户贫困户实现了"双认定"脱贫。到2020年脱贫攻坚的关键年,龙兴村的25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钟云雁用自己的"笨"办法和辛勤付出,向医院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连续获得柳江区、三都镇"最美驻村工作队员"称号。他说,在这份答卷上书写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功劳,更凝聚了全社会对脱贫攻坚的努力,其中医院领导是他最坚强的后盾,不仅出资金、出项目,还亲力亲为地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对他在农村的生活也是照顾有加,尽可能地改善他的生活条件,每逢节日总不忘前去村委看望慰问,对他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些都是他坚守岗位、干好工作的动力。
2021年,农村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乡村振兴开启了农村建设的新征程。钟云雁表示,自己仍将服从组织安排,全力以赴,为提升龙兴村风貌,建设富丽秀美的新三都镇尽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