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5/18 17:04:25 新闻来源:学术工作委员会 刘二勇
文献检索: 陈文森 翻译:张立国 编写、审核:王广芬
背景
快速生长分枝杆菌血流感染的治疗面临新挑战。本文回顾研究者所在医疗机构内5年不同群组快速生长分枝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治疗和预后。
资料和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原发性快速生长型分支杆菌血流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患者特征(年龄、种族、性别和合并症)、感染特征(导管相关、医院获得、微生物和抗菌药物敏感性)、治疗和预后等进行记录并进行比较。
结果
32例患者共发生33次快速生长分枝杆菌血流感染。每个患者平均有3~4个合并症,最常见的是恶性肿瘤(占45.5%)。最多的分离菌株是偶发分枝杆菌(30.3%)或产粘分枝杆菌(27.2%),随后是脓肿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18.2%)、免疫应答分枝杆菌(12.2%)。全部感染中,85%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27.3%是医院获得性感染。19例(57.6%)患者进行经验性治疗,其中12例(63.2%)获得充分的治疗。21位有治疗结果的患者中,治愈14例(66.7%)。1例因快速生长分枝杆菌血流感染死亡。相比之下,经充分经验性治疗的患者的治愈率较高(83.3% VS 42.9%)。总体来说,克拉霉素、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在不同菌种的敏感性较好。
结论
快速生长分枝杆菌血流感染发生于有多个合并症的人群,尤其多发生于恶性肿瘤患者,大部分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根据抗菌药物敏感性资料接受充分的经验性治疗能够获得较高的治愈率,根据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广覆盖的克拉霉素、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联合治疗是较为充分的治疗。
文献来源:Epidemiology of Rapidly Growing Mycobacteria Blood
stream Infections. Am J Med Sci 2016;351(3):25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