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性结核的预防性治疗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2035年"消灭结核病"的重要举措,与往年的盛会一样,潜伏性结核感染(LTBI)仍然是本届The union会议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团队从法国巴黎大会现场带回关于潜伏性结核感染的最新研究观点,一起来了解吧!
LTBI的诊断
诊断结核感染是结核病管理流程中的重要环节。The union 大会上开设专题介绍了WHO结核病和结核感染诊断指南2022年的更新。
2011年TB IGRAs为结核感染的推荐诊断工具正式进入结核指南,2022年基于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的皮肤试验(TB antigen-based skin tests,TBSTs)作为结核感染的诊断工具写入指南,包括Cy-Tb(印度)、Diaskintest(俄罗斯)和C-TST(即ESAT6-CFP10试验,中国)。TBSTs和PPD试验同属于在体的皮肤菌素试验,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分别为ESAT-6和CFP-10。但目前对于该检测的人群数据比较有限,在HIV感染者、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既往BCG接种人群中仍为有条件的推荐,证据等级较低。
此外,来自美国杜兰大学的胡晔教授也带来了IGRA诊断的创新形式,一种基于智能手机和芯片反应的IGRA,使用手指全血微量样本(约25 μL)在6小时内检测指尖血样中由结核特异性抗原诱导的T细胞活化反应,快速诊断结核感染。
LTBI的预防性治疗(TPT)
2023年9月联合国高级别会议上达成的目标再次得到重申,在2027年以前接受结核预防性治疗的比例达到90%。越来多基于社区的结核病密切接触者的筛查、评估和预防治疗项目在全球不同地区开展,如何提高TPT的接受度和依从性是重要议题之一。缩短短程疗程,尤其是1个月的预防治疗方案也成为实现TPT推广和覆盖的重要途径。但是从2019年1HP发布以来,目前尚无新的超短程预防治疗方案推出。
中国作为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在中国防痨协会主办的中国结核病防控会场中,邀请了来自TB union、TB alliance、Gates Foundation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等国际国内专家,共同探讨了由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首创的超短程1H3P3的预防性治疗方案在青少年结核密接中的随机、对照、非劣效性研究(TB-YOUTH)方案。希望在全球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为TPT提供更多方案选择。
耐多药/利福平耐药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的预防治疗方案一直是TPT的难点,缺少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缺乏统一的、有效的预防性治疗方案。
此次The union会议发布了令人瞩目的The VQUIN Trail和TB-CHAMP两项分别在成人和儿童中开展的左氧氟沙星单药6个月预防MDR-TB家庭密切接触者中的研究结果。虽然两项研究均观察到了左氧氟沙星预防治疗组在随访30月(成人)和54周(儿童)时活动性结核发生率较安慰剂组降低,但由于两组活动性结核的发生率低于预期,因此在有效性数据上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是从安全性角度的评估发现,左氧氟沙星在成人和儿童中的应用都非常安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也在近年开展了MDR/RR-TB患者密切接触者的长期随访研究(TCCT研究),期待能再将来能为这类人群的TPT带来更多的证据。
TPT vs 疫苗
目前,全球有17种结核病的疫苗在研发中,TPT和疫苗针对的都是结核高风险人群,如何在未来的疫苗研究中平衡好适应症人群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们知道目前TPT已经成为标准的预防性治疗,很多高风险人群都已经被纳入WHO或者国家推荐的TPT对象,如家庭密接或者其他密接等。如何解决这一问题?The union会议上,全球结核病防治协会咨询委员会的主席Patrick Agbassi教授提出将TPT纳入的疫苗试验设计,并总结不同设计在试验有效性、效率、参与者安全性和伦理方面的考虑因素。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团队将持续精选本届union前沿研究,与大家一起学习消化。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