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7-29日,第35届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大会暨第四届中国防痨科技将颁奖大会在浙江省湖州市隆重开幕。9月29日,结核病与糖尿病专业分会以"结核病/糖尿病共病同防,终止结核病流行"为主题的第二届年会会议顺利召开。此次会议旨在深入探讨结核病与糖尿病共病的防控策略,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结核病共病防控工作的整体发展。本次会议汇集了结核病与糖尿病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诊疗技术。中国防痨协会分管领导、中国防痨协会副理事长钟球到会致辞,对专业分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分会未来的发展提出殷切希望。
分会主任委员、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肺病二科邓国防主任在致辞中指出,专业分会成立2年来,在中国防痨协会的领导下,在各位委员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完成了团体标准和专家共识的发表,出版了《高危人群结核病》专著,建立了多中心临床研究队列,普及并规范了结核病与糖尿病共病的诊治防管一体化策略,为提升我国结核病与糖尿病共病诊疗发挥了引领作用。未来,分会将完成《结核病与糖尿病共病》著作的撰写和出版,完成结核病与糖尿病共病短程方案的临床研究,开展糖尿病高危人群结核潜伏感染的干预研究,为专业分会的发展壮大提供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支撑。
在学术活动环节,首先,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的周智广教授以"糖尿病前期的危害与防治"为题详细介绍了我国糖尿病前期防控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他在报告中强调,通过主动分层干预糖尿病前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同时,生活方式干预是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的重要手段,应贯穿于临床干预的全过程。此外,对于高风险人群,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外,还可能需要考虑药物干预。在预防糖尿病前期的过程中,体重管理与高甘油三酯管理同样值得关注。另外,"DPCC(National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DPCC,国家糖尿病标准化防控中心)建设-基层群筛群防"被证明是一条可复制推广的糖尿病预防新途径,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应对糖尿病前期的挑战。
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杨立勇教授以"控糖新途径—葡萄糖激酶激活剂的临床应用现状"为题作了主旨演讲。杨教授阐述了GKA(葡萄糖激酶激活剂)在血糖控制方面的临床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新一代GKA药物——多格列艾汀。此外,他还展示了多格列艾汀在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中表现出的显著降糖效果,以及它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这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慧以"实施结核病与糖尿病共病同防的策略与思考"为演讲主题。她介绍了结核病与糖尿病共病的现状、挑战及防控策略,强调了综合防控、个性化治疗和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研究、政策倡导和国际合作等建议,为结核病与糖尿病共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广西胸科医院刘爱梅院长以"基于高通量测序监测广西结核病耐药基因多样性的研究"为演讲主题。她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指出高通量测序是检测吡嗪酰胺耐药性的有效方法。研究纳入253例耐药结核病患者,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与传统培养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在检测耐药基因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敏感性,并发现新的耐药基因突变。研究成果已发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期刊上,并应用于广西六家MDR-TB定点医院,有效提高了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率和治愈率。
上海市肺科医院范琳教授以"结核病合并糖尿病的免疫学研究"为题阐述了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免疫学特征,指出糖尿病能全面影响结核病患者或结核潜伏感染(LTBI)者的免疫表达。由于这种免疫效应的表达减弱,我们需要关注这是否会影响结核病与糖尿病(TB/DM)的免疫诊断。尽管TB/DM的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的调控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它已经引起了研究界的重视,并展现出重要的研究前景。此外,肠道微生物组学及肺肠轴在糖尿病与结核病(DM/TB)的表达调控中,预计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控评价部主任刘小秋以"糖尿病中结核病发现分析研究"为题阐述其相关性。发现糖尿病与结核病关联性显著。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患者治疗疗效差,死亡率高达普通结核病患者的2倍,且复发率高达4倍。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结核病筛查至关重要,他同时用实例分析显示,筛查成本效益高,效果显著,为加强糖尿病合并结核病的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传染病医院张光辉主任医师以"结核潜伏感染诊疗现状"为主题详细介绍了结核潜伏感染的诊疗现状,涵盖了从预防性治疗策略、目标人群确定、筛查手段、诊断标准,到化学预防性治疗方案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对于指导临床医生进行结核潜伏感染的诊疗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降低结核病发病率,改善患者预后。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陈代杰演讲主题为"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治疗与新药发现"。陈代杰教授介绍了他们团队当前正在探索的新治疗策略与研发方向。其中,噬菌体治疗、肠道微生物组利用、药生菌(益生菌)工程化改造、疫苗药物、抗体抗菌药物和AAC抗生素(抗体-抗生素-偶联物)靶向治疗以及维生素D的应用等,均展现出了潜在的治疗价值。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策略,为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谢建平教授就"糖尿病合并结核病的多组学扰动和分子机理"作了详细报告。为理解这一复杂疾病的发病机理、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来自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杨倩婷博士就"结核病人感染局部免疫应答的特征及调控机制研究"分享了她在结核局部免疫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深入研究TRM(组织驻留记忆性T细胞)揭示了结核病人不同感染阶段局部免疫状态的特异特征。此外,她还探讨了T细胞的不同分型及其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为结核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
深圳大学医学部蔡毅副教授就所在团队对"宿主抗结核免疫与其机制"作了详细介绍,展示了所做的系列研究,包括抗结核免疫机制以及可能的HDT (Host-Directed Therapy宿主定向治疗)策略等,为结核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了有益参考。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杜莹博士就"不同感染检测技术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性评价"主题详细介绍了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功能较弱,容易并发多种感染。阐述了不同感染检测技术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优化策略和建议,为糖尿病患者的感染防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传所副所长刘巧就"结核病患者血糖轨迹变化与治疗结局的关联分析:一项中国东部队列研究"为题汇报了其团队通过对中国东部队列研究的总结,揭示了结核病患者血糖轨迹变化与治疗结局之间的关联,为进一步优化结核病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参考。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邓国防主任就"结核病与糖尿病共病治疗的难点研究"问题主要介绍了结核病与糖尿病共病的严峻形势,分析了共病对双方治疗效果的相互影响,探讨了共病治疗所面临的挑战,并概述了相关的研究新进展。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张培泽主任对《肺结核与糖尿病共病的治疗与管理规范》团体标准进行了解读。从背景介绍到团体标准的发布、起草、内容、治疗、健康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此次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肺结核与糖尿病共病的严峻形势,以及团体标准在规范治疗和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获得了关于肺结核与糖尿病共病治疗和健康管理的宝贵经验和指导。
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熊瑜主任针对"TB-PRACTECAL (Short oral regimens for pulmonary rifampicin-resistant tuberculosis,耐利福平肺结核短程口服治疗方案)临床研究"主要分享了无国界医生在结核病治疗方面的长期贡献,特别是在资源匮乏地区的努力。随后,她重点讲解了TB-PRACTECAL临床试验的设计与结果,该方案具有有效性高、安全性优、疗程短及依从性高等显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