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麻风杆菌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如耳大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等)。早期主要是皮肤上出现不痛不痒的浅色或红色斑片,如不能早期发现和治疗,病期长时皮肤多伴有感觉减退或丧失,病情逐渐发展后可以出现兔眼、歪嘴、爪形手、垂足、足底溃疡等畸残。
麻风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病患者。95%以上的人对麻风杆菌有正常抵抗力,即使感染了麻风杆菌,发病的比例也很低,儿童及少数对麻风杆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容易感染、发病。麻风病主要侵犯皮肤、周围神经、上呼吸道黏膜和眼睛等组织,通过皮肤密切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麻风病是"不治之症"的年代早已成为历史,麻风病和其他慢性病一样,完全能治好。治疗主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利福平(RFP)、氨苯砜(DDS)、氯法齐明(B663)等药物进行联合化疗。
1953年世界卫生组织确立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目的是广泛宣传麻风病防治知识,消除人们对麻风病的误解,改善麻风病人的生活待遇,促进消灭麻风病的伟大事业的发展,为人民造福。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于1987年11月27日决定,自1988年起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也作为中国麻风节,并每年发布中国的主题,旨在坚持党政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综合防控机制,全力推进全面消除麻风危害的目标;同时,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引导社会公众了解麻风,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消除歧视和偏见,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麻风患者和治愈者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2025年1月26日是第72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8届中国麻风节"。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全面消除麻风危害,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目前我国对麻风病的诊断和治疗实行免费政策,民政等部门也为麻风病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和生活救助等。当我们出现以下疑似麻风症状时,要及时前往专业皮肤病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咨询、检查和治疗:
1. 诊断不明或久治不愈的慢性皮肤病(三个月以上);
2. 皮肤闭汗或感觉异常,如麻木;
3. 眉毛稀疏脱落,酒醉样面容;
4. 面部或耳垂出现肿胀或结节肿块;
5. 水肿样红斑损伤、结节性红斑损害;
6. 神经粗大、疼痛或触痛;
7. 手、足发生反复无痛性伤口、溃疡或烧灼伤;
8. 闭眼不拢、口角歪斜、手掌指肌肉萎缩或出现爪型手、垂足。
(聊城市皮肤病防治院 郎庆彬)